玉溪江川的這片土地,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風土人情,也孕育出了無數(shù)傳統(tǒng)美食。其中,江川九溪姊妹糍粑就是一項區(qū)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糍粑軟糯酥脆,深受當?shù)厝罕娤矏邸?/SPAN>
一大早,江川九溪姊妹糍粑廠的小院里,一陣陣糯米的清香撲面而來,史自芬正忙著淘洗制作糍粑的原料——糯米。她是江川區(qū)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傳統(tǒng)技藝“糍粑制作”的傳承人,從事糍粑制作已有二十多年。洗凈泡好的糯米用筲箕瀝干水分,倒入甑子蒸煮。這看似簡單的步驟,實則有著諸多講究。
史自芬說:“夏天泡米,頭晚上泡,第二天先蒸、再磨,如果泡長了,磨出來的粑粑就有一股酸味;冬天泡米就要泡三日才能磨,因為泡的時間不夠,磨出來的粑粑質(zhì)量就不好,口感就不酥。”
半個多小時后,蒸煮好的糯米香氣四溢。趁著熱氣,史自芬把蒸好的糯米飯倒入磨米機,適時適量地加入白砂糖和時鮮水果,機器的另一端便會緩緩地流出軟軟的糯米泥,流進方形模具定型。
在九溪,古法制作糍粑是用老碓,需要4個人踩,然后用碓窩舂。隨著時代變遷,機器漸漸代替了手工,雖說省時省力,但兒時傳統(tǒng)的打糍粑場景至今也讓史自芬難以忘懷。
史自芬說:“在九溪,很多人小時候都是吃糍粑長大的。每年到了冬月和臘月,我們村家家都要做糍粑,大家排著隊去踩粑粑。那時候糍粑就是我們小娃娃一年的零食。”
2000年,史自芬在養(yǎng)豬、種地之余,用哥哥給的一臺舊機器開始在家?guī)蛣e人加工糍粑補貼家用,自己也做糍粑對外售賣。之后的十多年時間,九溪姊妹糍粑走出了江川,遠銷到全國各地。2017年,史自芬投資擴建了廠房,先后研發(fā)出火龍果、香橙、玫瑰糖、紫薯等十多種口味的糍粑,深受消費者喜愛。如今在她家廠房里,每天都會有不同口味的成型糍粑依次擺開晾曬,等待著時間的“催化”。
晾干后油炸好的糍粑酥脆可口。
“現(xiàn)在我們這里還流行買糍粑送人,每年我都要比上年多加3噸米,這樣制作的糍粑才夠賣,去年總共用了20噸左右的米。”史自芬開心地說。
“她家的糍粑,消費者很喜歡。我家常年都在她家拿貨,很好賣,回頭客也很多。”江川的糍粑經(jīng)銷商周艷芹對史自芬家的糍粑贊不絕口。
曬干后經(jīng)油炸的糍粑片口感酥脆,咬一口“咔嚓”作響,香甜在唇齒間散開。多年來,史自芬始終堅守初心,把天然純正、香甜軟糯的糍粑帶給消費者,靠著不服輸?shù)捻g勁和堅持,她的生活也算是苦盡甘來。2019年她榮獲區(qū)級非遺傳承人稱號,糍粑打響了招牌,銷量也一年比一年好,最讓她欣慰的還是她的糍粑制作技藝后繼有人。
史自芬的小女兒解肖依說:“我從五六歲時就看著媽媽做糍粑。作為傳承人,我想把媽媽的手藝傳承下來,把她這種堅守的精神一直傳承下去。”
史自芬(前)和女兒在晾曬糍粑片。
聽到小女兒的決心,史自芬也非常欣慰。她自己也有了新打算:“我要建一個老作坊,復原以前的老碓,碓窩放在前面,拿一塊板子搭在上面,后面是腳踏的裝置,要做成以前那種樣式的……”
還原一個老作坊,讓傳統(tǒng)的打糍粑場景再現(xiàn),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段過往的時光記憶,成了史自芬現(xiàn)在最迫切的愿望,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實現(xiàn)。(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馮明月 吳翼超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