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檔案
地名:來???/SPAN>
地理坐標:華寧縣青龍鎮(zhèn)落梅村委會
地名來歷:來???,寓意村民遷居后健康平安、諸事順遂。另外一種說法來源于彝語,意為山箐上的村寨。
地名沿革:建于康熙年間,時稱“新龍村”。乾隆年間,新龍村搬至現(xiàn)址,改名為“勒粑跨”。1948年又改名為“來???rdquo;,今隸屬于落梅村委會。
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:因文化底蘊深厚、建筑風格獨特,2014年來保康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。2018年被列為全縣鄉(xiāng)村振興示范推廣點。2020年被列為玉溪市黨建引領特色產業(yè)發(fā)展黨員教育培訓基地。
在華寧縣的青山翠谷間,藏著一個名字飽含祝福之意的古村落——來保康。從康熙年間建村至今,300余年風云變幻,它曾是青龍鎮(zhèn)政府所在地、紅色革命據(jù)點,也經歷過匪患與遷徙的動蕩。村名從“新龍”到“勒粑跨”,最終定格為寄托著村民對生活平安順遂深切祈愿的“來???rdquo;。如今,這座入選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的古村落,在保護與傳承中煥發(fā)新生。青石巷陌間,關公廟的莊嚴、魁星閣的巍峨、古樹垂蔭的幽靜,以及那段鮮活的紅色記憶,共同訴說著一個關于守護家園、賡續(xù)文脈的動人故事。
古村落的守護者
盛夏清晨,車子駛離華寧縣城37公里,沿著蜿蜒道路進入青龍鎮(zhèn)落梅村委會來??荡濉?0年變遷,昔日空曠處已是民居林立。村口,修繕一新的上閣樓巍然矗立,見證著村莊的今昔。
從青石巷深處走來一位老人,笑容里滿是自豪地對記者說:“這可是塊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!”他叫張平,今年81歲,曾擔任來保康小組組長,是村內多處古建筑修復的親歷者。在落梅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邱有才和張平的引導下,記者得以深入探訪這座古村的脈絡:古道、古寺、古樓、古宅、古樹,那些塵封的歷史風物與景致奇談,都可聽他們娓娓道來。
來??荡遄湓跂|西兩山環(huán)抱、北高南闊的谷地中。村落坐北朝南,背山面陽,完美契合傳統(tǒng)聚落選址智慧。村東有麻櫟林,村內點綴著兩方池塘和一株巨大的古榕樹,綠樹成蔭,環(huán)境清幽。村莊的核心是保存完好的關公廟及廟前廣場,格局獨特,風貌自成一體,堪稱漢文化聚落建筑的典范。張平介紹,這里曾是青龍鎮(zhèn)政府(其前身為易富區(qū)、丕德區(qū))的駐地,也曾是當年革命志士的聚居地。
三百多年的歷史風云
漫步至關公廟前,一面白色墻壁上清晰地記錄著來保康村的歷史。它始建于康熙年間,距今已300多年,由于當時村前有一條河叫新龍河,河上有座橋叫新龍橋,故稱“新龍村”。由于當時村莊人口較少、社會秩序不好、土匪多、自然災害頻繁等原因,村民常常處在水深火熱之中。
村子廣場中央的一面白色墻壁上記錄著來保康村的歷史。
乾隆年間,新龍村搬至來保康村現(xiàn)址,改名叫“勒粑跨”,搬來時僅有40戶人家。然而,遷居后生活仍不順暢,六畜不旺。1743年,在當時村莊管事陳登貴的主持下,村南修建了一座建筑——魁星閣,老輩人稱之為“風水樓”“鎖水閣”。同期還修建了東、西、北三座柵門及圍墻。自此,村莊人丁漸旺,風調雨順。遺憾的是,民國年間,圍墻與東、西、北三門相繼倒塌被拆除,僅存南門(即魁星閣)。
“勒粑跨”之名終究不夠雅致,1948年改名為“來???rdquo;。蘊含的深意是:搬來此地后,人們都健健康康、順順利利。這個吉祥的名字,一直沿用至今。
青龍鎮(zhèn)的歷史與來??荡寰o密相連。據(jù)相關歷史記載:1949年4月,我黨派出地下工作者深入華寧各地開展工作,楊丕德即是其中之一。1949年9月,他到青龍開展黨的地下工作時被特務殺害。為紀念楊丕德烈士,1950年1月12日,我黨領導的護鄉(xiāng)團在青龍召開群眾大會,宣布成立以楊丕德烈士命名的華寧縣丕德區(qū)人民政府。丕德區(qū)政府就設在來保康村民李樹林家老宅內,這里1958年曾作為法庭,直到1959年遷出。
古韻悠悠的建筑景觀
在村內有座關公廟,這座始建于康熙年間的古廟如今大門緊閉,門前兩棵槐樹亭亭如蓋,門頭懸掛著傳統(tǒng)建筑保護標志牌。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這里曾是青龍鎮(zhèn)的糧食收購點,后成為村民活動中心,村內的紅白喜事都在此舉行。”張平指著古廟說,門頭、石階,都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任組長時帶領村民修繕的。相傳,廟內正梁曾刻有“巴圖魯”字樣,村內老人說這是當時一位英雄人物的封號??上?959年糧管所遷出后,梁上文字被工匠用石灰涂蓋,現(xiàn)已看不見痕跡。廟前廣場靠主干道一側建有文化長廊,是村民休憩娛樂的場所。廊邊一株220年樹齡的黃連木,枝繁葉茂,四季常青。
村中的文化長廊和古樹。
來??荡蹇傮w布局以街巷為主干。清末民初,為抵御土匪,村民自發(fā)修筑土城墻及石城門(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門),形成防御體系。這深刻影響了村莊布局,民居多沿主路和巷子分布,形成緊密相連的格局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20世紀80年代建造的民居多以“三間四耳”“三間二耳”為主,因而現(xiàn)有住房也多為土木結構。
來保康村的村落布局深受傳統(tǒng)山水文化的影響。村莊整體北高南低,空氣清新,土地肥沃,布局緊湊,古樸幽靜。村落四方均設置柵門,突出了村落的防御功能。關公廟、廟前廣場構成核心區(qū)域,南北相通的巷道保留完好,體現(xiàn)了云南典型的“一顆印”式人居智慧。
村中老宅內部。
目前,村內共有4座具有代表性的傳統(tǒng)民居被列入掛牌保護范圍。這些清末民初的建筑,院落軒敞,重門深院,相互連通。土木磚瓦石巧妙結合,木雕精致,壁畫精美,石雕細膩,古色古香,是村落歷史的重要載體。
現(xiàn)在的來保康村,一座座白墻青瓦的特色民居排列有序,青石板蜿蜒向前,村內衛(wèi)生整潔,風景如畫,煥然一新。
地標建筑魁星閣的蝶變
魁星閣,無疑是來??荡遄钜鄣牡貥恕K劬嵊谀蠔抛娱T之上,上有高聳的樓閣,下有高大的石拱洞,是一座構造別致的城門塔式閣樓。
來??荡宓貥私ㄖ情w。
魁星閣始建于同治十二年(1873年),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竣工。主體為三間土木結構樓房,中間一間四柱撐起塔尖式屋頂,抬梁構架,飛檐翹角。屋頂上,四條戧脊尖端各懸一個青銅風鈴,戧脊中間分別鑲嵌著飛龍、神獸,屋頂中央聳立著巨型葫蘆寶頂。屋檐下雕梁畫棟,四壁花窗工藝精美。閣樓中央供奉著魁星神像,閣樓兩端建有房屋相連,留有槍眼,是防御外敵與土匪的見證,其古樸莊嚴中蘊含著厚重的人文歷史,被村民親切稱為魁閣樓、柵子樓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閣樓和耳房被分給私人居住。后來,這家住戶自愿搬出,閣樓歸公。由于歲月侵蝕加之缺乏維護,閣樓墻壁、屋檐破敗不堪,雕刻精美的花窗不翼而飛。20世紀80年代末,來??荡逶鴮ζ溥M行簡單維修,并懸掛“望春樓”“魁星閣”匾額。
轉機出現(xiàn)在2014年,來??荡宄晒θ脒x第三批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。2016年,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,魁星閣迎來徹底修繕:拆除破敗的耳房,改建觀景臺,精工修繕屋檐、墻壁、門窗,更換加固椽子、瓦片……同年12月,煥然一新的魁星閣重展雄姿。
如今,魁星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。它被打造成為集支部黨員活動室、農家書屋、金種子后備力量培訓站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陣地。村組干部輪訓、云嶺夜校、“千堂黨課進基層”“三會一課”等活動都在此開展。古老的樓閣正為鄉(xiāng)村文化建設增添新的活力。
深挖資源,古村煥新顏
作為青龍鎮(zhèn)曾經的行政中心,來??荡迨乔帻堟?zhèn)發(fā)展史的重要見證。這里走出了云南都督唐繼堯的護衛(wèi)營營長李永強、中共地下工作者楊丕德等,其保存下來的魁星閣、掛牌古宅、古廟,更是一部生動的歷史教科書。
為了讓歷史“活”起來,落梅村委會組建文藝隊,走訪老者、查閱地方志,深入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,將紅色故事和古村往事編成花燈、歌曲、說書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(jié)目,讓文化傳承更接地氣。
保護是來??荡宓陌l(fā)展方向。“我們通過黨員結對、積分量化的方式,激發(fā)黨員在文物保護和項目提升中的帶頭作用。”邱有才介紹,在統(tǒng)一規(guī)劃下,黨員村組干部帶頭拆除臨建房屋32戶6000平方米,為村容村貌的提升騰出空間,魁星閣的活化利用即是成功范例。下一步,將積極爭取資金修繕關公廟和掛牌老宅。
如今的來??荡遨`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打好“拆、修、建、管”組合拳,積極推進“山頭看帽子、山腰看果子、山腳看壩子、村里看房子”的“四子”經濟發(fā)展模式。同時,瞄準休閑旅游,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,著力打造來保康傳統(tǒng)村落、龍井湖公園等特色景點。
文化保護初見成效,鄉(xiāng)村振興結出碩果。2024年,來保康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.2萬元。一座既保留了深厚文化底蘊,又煥發(fā)美麗和諧新風的傳統(tǒng)村落,正如它的名字所祈愿的那樣——“來???rdquo;,正展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,熠熠生輝。(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黃思敏 文/圖)